陳燮君,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博物館館長、上海市人大常委、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博物蒸烤箱館協會副理事長、上海市美術家協會理事、上海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團委員,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陳燮君
  2013年網站優化9月19日至12月1日,上海博物館迎來了“從巴比松到印象派:克拉克藝術館藏法國繪畫精品展”。這次展覽由上海博物館與克拉克藝術館籌備三年聯合打造。所有73件展品均來自克拉克夫婦的畢生收藏,由1955年克拉克親自籌劃建立的克拉克藝術館保管至今。配套的“斯特林·克拉克在中國:1908-1909”展覽在另一展廳同步展出,向廣大觀眾介紹克拉克先生的生平與他在中國西北的科學考察之旅。
  美國克拉克藝術館是西方著名的藝術博物館新成屋,展品涵蓋文藝復興至20世紀初歐美繪畫、雕塑和裝飾藝術品等,其中尤以繪畫收藏見長。本次展覽的73幅作品涵蓋了當時多個繪畫流派。此次展覽由“追逐光與色”、“傳統與創新”和“19世紀法國的日常生活”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追逐光與色”,以廣大中國觀眾熟悉的巴比松派和印象派的風景畫起始,觀賞者可以直面法國巴比松派的領軍人物盧梭、柯羅、米勒等畫家的經典作品,以及印象派大師莫奈、畢沙羅、雷諾阿等人的風景寫生畫。在展覽的第二部分“傳統與創新”,曾在官方沙龍中綻放異彩的學院派畫作在這裡與落選者沙龍中的印象派典型作品共聚一堂,讓大家一掠19世紀中後期法國畫壇的真實面貌。最後,觀眾們將在第三部分與生活在19世紀不同階層的人物見面,目睹他們的日常生活、娛樂活動以及時尚風潮。
  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和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歐洲繪畫藝術也以前所未有的更迭速度迅速展開:19世紀,以法國為核心的歐洲繪畫藝術,先後經歷了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和後印象主義等幾個主要的藝術思潮。其中,巴比松畫派和印象派是占據烤肉19世紀中後期的兩個重要的藝術流派,無疑肩負著承上啟下的歷史重任。
  19世紀歐洲繪畫藝術的新潮迭起無疑是伴隨著工業革命的腳步而前行的。歐洲藝術家們在這場天時地利的巨變中,及時把握並開始追隨社會政局潮流而產生了新古典主義,然後接受異國風情而產生了引發歐洲傳統美學重大變化的馬爾地夫浪漫主義,再後進行反省和城市叛逆而開創了巴比松畫派,最後投身科學研究而開創了印象主義。
  印象主義興起於19世紀60年代,盛行於70、80年代。印象主義是在歐洲(最早在法國)唯美主義與自然主義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文藝思潮和藝術流派。主要表現在繪畫上,反對學院派的保守,主張到大自然中去寫生,直接獲取光與色的無窮變化以作藝術表現,追求光色變化中表現對象的整體感和氣氛的創作方法,主張根據太陽光譜所呈現的赤橙黃綠青藍紫七種色相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間印象。印象派乃至後印象派是工業革命直接催生出來的一股藝術思潮,也是人類將藝術與科技相互融合的一種全新的成果,其結果就是終結了古典繪畫美學的核心觀念,並啟迪了現代繪畫的前衛理念。
  在上海博物館展出的 “從巴比松到印象派——克拉克藝術館藏法國繪畫精品展”中,波蒂尼、莫里索等畫家的作品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波蒂尼有《過街》和《做鉤針編織的女子》兩幅作品。 《過街》看似揮灑作畫,快速迅疾,其實耗時較長,1873年開始創作,兩年後才完工。作品呈灰色調子,過街女子身穿時髦花邊裙,手持濃艷的粉色鮮花,背向老婦人的藍色披肩增添亮色,行進中的馬匹、馬車和穿街而過的黑狗強化動感,作品上方的百葉窗和條紋雨棚刻畫了生動細節,畫面協調統一。1872年初,波蒂尼在巴黎皮加勒廣場安頓了畫室,他的作品受到屋外風光的啟迪。他逐漸“熱衷於體驗巴黎快節奏的現代生活,在城市中漫游並觀察大道與廣場上紛繁的巴黎萬象”。《做鉤針編織的女子》表現了中產階級居家休閑的情景,在雜亂的客廳中年輕女子專心編織,男孩席地而坐,把玩花劍,地毯褶皺,大提琴擱地,營造了城市生活的午後感受,色彩明亮,筆觸靈動,用筆舒展,畫面感強。
  莫里索的《大麗花》畫得自信而含蓄,碩大的深碗式瓷瓶置於畫面的中心略偏左,花朵插於瓶內,擠滿畫面上方,橄欖型肖像畫在花朵後若隱若現,“作品整體給人以一種欲言又止、可視不可即的感受”。莫里索沒有展出過這幅作品,也未署名,卻被莫奈、雷諾阿、德加和詩人斯蒂芬·馬拉梅選中,參加莫里索1895年猝然離世後人們為她舉辦的紀念展。
  (原標題:穿透歷史的“印象派”藝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peteb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